千年文脉续新篇 ——解码长泰崇正书院的活化之道-中国文明网

千年文脉续新篇 ——解码长泰崇正书院的活化之道

发表时间:2025-09-02 来源:中国文明网
字体:
打印:

  书院,崇正焕彩照古今。当市民游客在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古色古香的崇正书院中驻足,看到的不仅是青砖黛瓦间的岁月沉淀,更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生不息。

  岁月沐学风,文脉“泰”悠长

  长泰,承载着“长久安泰”的美好期许。这座始建于公元955年的千年古邑,历经岁月洗礼,积淀了深厚的书院文化,增添了古邑的底蕴。宋代时,朱子在此设书院、兴教化,让这片土地文风渐盛、学风日浓,为后世人才的涌现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,长泰犹如一座人才的摇篮,培育出进士76人、举人近300人、贡士贡生近500人。

  崇正书院外观图。漳州市委文明办供图  崇正书院内部图。漳州市委文明办供图

  长泰的书院文化以‌崇正书院‌为核心载体。如今,长泰的书院文化融合朱子理学、科举教育及地方人文精神,形成独特的文化脉络。作为长泰唯一保存完好的百年古书院——崇正书院(又名“崇正堂”)如一颗明珠,历经百年沧桑后重焕光彩。崇正书院坚守着“教化育人、传承文脉”的初心,曾作为农村扫盲的场所,在地方启蒙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;如今又探索出“保护—活化—传承”的当代路径,以修旧如旧守住历史本真,用功能重构让文化贴近生活,用创新实践释放文化活力,靠机制保障实现持续传承,逐渐打造出一座修旧如旧的古建、弦歌不绝的讲堂,这座古老书院已从“历史建筑”变身“文化空间”,成为展现地域特色、凝聚乡土情怀、推动文旅融合的典范。崇正书院的千年文脉延续,不仅是一部文化保护史,更是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歌。

   留住“老气息”,焕发新活力

  保护需探寻历史文脉的源头,更需守护书院文化的本真。2023年4月,漳州市长泰区启动崇正书院修复管理工作:一期聚焦主体建筑修缮,严守“修旧如旧”原则,保留原有三进四合院落格局、土石木混合结构及民国时期建筑风格,对原有材料“能用尽用”,沿用传统工艺;二期完善展陈与配套设施,邀请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、地方史志专家全程指导,确保展陈内容与历史脉络高度契合。修复管理工作形成“政府+学界+民间”协同模式:修缮时邀请专家学者提供文化指导,收集历史展陈资料时发动乡贤、老人协会提供线索,举办活动时联合学校、文化团体共同策划,原汁原味留住了书院的“老气息”,让书院成为连接乡土、凝聚乡情的纽带。

  岩溪镇在崇正书院开展“春暖花开 国乐飘香”全民艺术普及讲习活动。漳州市委文明办供图

  崇正书院不断创新活化路径,突破“静态展览”模式,注重功能重构与场景创新,通过打造“文化展示窗口”、构建“公共文化平台”、联动“文旅融合发展”等路径,延续书院的教化功能,并赋予其造血功能,让文化走进当代生活。书院内设置讲堂、书屋、书法室、古琴室等功能空间,全部免费开放,形成“授课阅读+展览展示+文化互动”的综合平台,还设多个专题展区,涵盖长泰岩溪镇历史沿革、山水资源、红色文化、非遗技艺等内容,成为展现“千年岩溪”的“文化大观园”。截至2025年7月,已举办国学讲座、法律普及、耕读文化座谈等10余场专题活动,以及书画展、古琴演奏、拓片体验等20余场文化活动,参与人群覆盖干部、学生、居民、游客,让 “百年学府弦歌不绝”。书院组建专业讲解队伍,生动解读展品背后的历史,自2024年2月揭牌以来,崇正书院已接待各级访客近2000人。崇正书院还被列为岩溪中心小学研学点,通过“开学第一课”“国学体验”等活动,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。

  岩溪镇崇正书院举办“三泰书香丨传承闽南耕读文化——读圣贤书 立修齐志”讲座。漳州市委文明办供图

  崇正书院的文脉传承,不仅凝聚起历史人文的精髓,更注重与经济社会、文旅发展相辅相成。作为2024年长泰区第四届全域旅游发展大会分会场,成为岩溪镇新文旅地标。以此为契机,规划古韵文化体验带,推进百年骑楼老街活化、唐代三尊石佛遗址复原、良岩文化园建设,联动省级非遗“三公下水操”、市级非遗霞美土陶等资源。与此相呼应的是,长泰区在长泰文庙恢复“状元书院”,重点展陈本地状元林震事迹,定期举办国学讲座,将本地历史名人故事融入课堂,让“状元文化”可感可知,实现“以文化人”的代际传承,形成书院引领、多点联动的文旅格局。

  从“三泰书香”耕读文化讲座到全域旅游大会的书法雅集,从青少年研学体验到非遗技艺的联动展示,崇正书院的千年文脉延续,不仅是一部文化保护史,更是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歌。这座百年书院以“为天地立心、为往圣继绝学”为使命,将“勤侩治家、和顺齐家、读书起家”的传统理念融入当代生活,成为一代代长泰人成长的精神养分。

  供稿:福建省委文明办 漳州市委文明办

【责任编辑:林凤清】